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防灾减灾:实招多推广 “妙招”多落地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1-11-05 15:06:10

【记者观察】

面对自然灾害,如何以行之有效的方法防灾御灾?答案,就在近年来的各地实践中。

提升民众应急处突意识与能力是关键

8月27日,四川盐源县棉桠镇小学教师何晓明和村干部及22名家长带领33名学生返校,途中遭遇泥石流。因何晓明和家长们预判科学、反应及时、处置得当,避免了人员伤亡,引发无数网友点赞。

近年来,频频刷屏的“教科书式避险”折射出人们不断增强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然而,不足仍然普遍存在。

不久前,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等单位编写的《公共安全感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报告(2020)》,对全国36个城市的城市公共安全感进行调查。当被问及“进入陌生公共场所时,是否会留意逃生通道或避险标识”,从不关注和偶尔观察的比例高达76.3%。进一步追问“发现道路上的窨井盖不见了,您会怎样做”,45.1%的受访者选择避开绕行,只有11.8%的受访者选择了“提醒大家并向市政部门反映”。

事实上,公众良好的责任感和参与度以及一定的危机应对能力,对于防灾减灾功不可没。

不少专家表示,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技能非常重要,且须“走心”又“走实”。“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在全体民众中形成抗御灾害的科学思维、法治理念、人本原则、准确认知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强大灾害抗御能力的基础条件。”安徽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负责人、副教授安建增表示。

专业人员“沉下去”,防灾救灾“强起来”

6月26日17时许,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平山镇雄营村。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周训练像往常一样,在各隐患点周边仔细巡查。突然,零星的山体滑坡映入眼帘,他立即组织周边群众撤离,并迅速向上级报告。片刻之后,雄营村34户81人紧急撤离到安全区域,与一场近在咫尺的灾害擦肩而过。

当前,我国城乡各处活跃着一支80余万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为及时有效开展抢险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过去防汛抗灾基本靠经验,专业人员很少,所以有时会做出错误判断,觉得不是地质灾害点就不需要转移群众。现在专业人员配备起来了,我们的思想意识也提高了。”不少基层干部反映。

去年梅雨汛情期间,浙江因暴雨引发两起山体滑坡,都因为有专业地质队员在现场提前预警,当地政府组织村民紧急转移,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浙江实行的千名地质队员“驻县进乡”工作为基层防灾救灾注入的专业力量,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与此配套,从2017年初开始,浙江开展“除险安居”三年行动,从源头上排查灾害事件隐患点。截至2019年底,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已从2016年的5220处降至727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从18万余人降至2万余人。

令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月巧感到振奋的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设置“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灾害评估、监测、预警及应急防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期待更多专业人士下沉到一线,提升基层防灾减灾的科学决策和应对水平。”她说。

用好现代科技、兼顾传统储备,织密防灾“安全网”

10月初,罕见的大范围强降雨突袭山西,严重危害生产生活。很快,一份名为“山西洪灾救命文档”的在线表格开始在网上流传。通过两三百名志愿者持续接力,文档发布48小时内,就汇集了600余条求助和救援信息,在救援力量和求助人员之间搭建了一座“信息桥”。

文档创建者是20岁的山西女孩祁一菲。而她此举,是受到今年7月间河南暴雨中“救命文档”的启发。用互联网“链接”起的救援力量,在灾害中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现代科技是防灾减灾的有力支撑。得益于我国综合科技能力的提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防灾减灾“安全网”越织越密,人民生命财产“防护墙”越筑越牢。

2020年七八月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强降水,防汛形势严峻。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快速组建起一支50多人的跨专业专家团队,应用现代科技分析研判洪涝灾害风险,为救灾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灾害面前,应急救援服务能否及时开展、应急物资能否高效送达群众手中,是考验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及调用多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其储备、分配、信息发布、生产动员等环节有了很大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詹承豫介绍。

随着对互联网技术依赖性越来越强,如何以传统手段储备应对灾害带来的“技术失灵”,正引起很多专家日益重视。

“例如,当自然灾害造成断电、断网,人们惯用的网络支付手段失灵,此时必须保障现金支付渠道畅通;当电气机车运行受到大面积网络信号故障、电力供应不足等影响,应能及时调度蒸汽机车运力,保障应急运输需要。”詹承豫认为,“这是应急管理中底线思维的具体体现”。(记者 张胜 王斯敏)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